「飢餓遊戲三部曲」小說在台灣上市時,網路上即流傳著這部是「美國版的《大逃殺》」的說法,很多讀者也因此對這部小說感興趣;而《飢餓遊戲》電影版已經上映的現在,很多人也是抱著想看「美版《大逃殺》」的心理而決定進電影院。
然而,如果是抱著想看「美版《大逃殺》」的心態而決定進電影院看《飢餓遊戲》電影版的人,其實你們可以省下這筆花費了。因為,《飢餓遊戲》不是《大逃殺》。
期待看到超刺激的血腥殺戮場面的話,直接奔去看2011年1月14日已經上映過的《大逃殺》電影3D版DVD會比較快唷~
雖然《飢餓遊戲》一書中的競技場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小說《大逃殺》,但《飢餓遊戲》不等於《大逃殺》,二書內容的重點亦大相逕庭。
也有人在揣測這兩部書是不是誰抄襲誰?
尤其日本的《大逃殺》小說於1999年出版,美國的《飢餓遊戲》則於2008年出版。
關於這點,以下是《飢餓遊戲》作者蘇珊‧柯林斯(Suzanne Collins)於去年4月接受紐約時報(The New York Times)訪問時的相關回覆。該篇報導的記者問作者:《飢餓遊戲》這本書是否是受到《大逃殺》的啟發?
而作者如是回答:
「在我的書被《大逃殺》放在一起討論之前,我從來都沒聽過《大逃殺》這本書或其作者。
那時,我知道了這本書,於是詢問我的編輯,我是否應該看這本書呢?
編輯回說:『不,我不要那樣的世界存在在妳腦袋裡面。繼續做妳正在做的事就好。』」
("I had never heard of that book or that author until my book was turned in. At that point, it was mentioned to me, and I asked my editor if I should read it. He said: 'No, I don’t want that world in your head. Just continue with what you’re doing.'" )
是故,作者至今仍未看過《大逃殺》的小說和電影。
另外,在美國出版第二集《星火燎原》不久之後,Scholastic出版社於官網貼了一個作者蘇珊‧柯林斯專訪的PDF檔,作者於專訪中亦有提到《飢餓遊戲》一書的構思起源:
Q1:整本《飢餓遊戲》由動作、冒險、神話、科幻、羅曼史與哲學交織而成,是什麼影響了《飢餓遊戲》的誕生呢?
A:最重要的影響應屬希臘神話故事的忒修斯(Theseus)與彌諾陶洛斯(Minotaur)了。這則神話講述著過去的行為會遭受到怎樣的懲罰,雅典必須定期送七對童男童女至克里特島,他們將被丟進島上一座迷宮內,被牛首人身的怪物彌諾陶洛斯所吞食。
就算當時只是個孩子,我仍意識到這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。克里特島傳遞出一個非常清楚的訊息:「敢惹我們,我們就讓你們比死還慘,我們會殺死你們的孩子。」而重點是,這是被允許的,父母們只能袖手旁觀,無力阻止。國王的兒子忒修斯自告奮勇前往迷宮。我認為凱妮絲以她自己的方式,成為了未來的忒修斯。
與古典根源一樣,我將貢品們送進進化版的羅馬競技場,這意味著一個殘酷無情的政府強迫人民相殘致死,將之視為流行娛樂。施惠國的世界,特別是都城,參考自羅馬的資料。施惠國(Panem)本身即來自「Panem et Circenses」一詞,譯為「麵包與競技場」(Bread and Circuses)。
羅馬競技場以及電視實境秀的觀眾,他們自己幾乎就是裡頭的角色,他們可以報以極大的熱情或是扮演把你淘汰的角色。
當我在電視實境節目與真實戰爭的新聞報導兩台做轉換時,凱妮絲的故事就這樣浮現了。一晚,我坐著轉換電視頻道,有一台是一群年輕人在比賽,為了……我不確定,或許是為了獎金?然後另一台是一群年輕人在進行真正的戰爭。後來我累了,這些東西開始混在一起,然後我就想到了這個故事。
(※註:原文請見Scholastic出版社官網)
當然,我知道抄襲說這種事,相信與否都端視個人而定,還是有人會堅持抄襲說的。
然身為熱愛《飢餓遊戲》的書迷,我相信作者蘇珊‧柯林斯的回應!
畢竟,在亞洲廣為人知的暢銷書&熱賣電影,在美洲、歐洲等其他地方不一定能擁有同樣的高知名度,反之亦然。
以上,本篇文章的兩個重點即是:
一、《飢餓遊戲》不是《大逃殺》,抱著「《飢餓遊戲》是美國版《大逃殺》」心態而想看《飢餓遊戲》電影版的人,可以直接省下電影錢了。
二、對於《大逃殺》一書,《飢餓遊戲》作者蘇珊‧柯林斯的相關回應。
※附註:
電影「飢餓遊戲」與電影「大逃殺」皆分別由其同名小說改編。
※延伸閱讀:
1. 紐約時報:蘇珊‧柯林斯給孩子們的戰爭故事
2. 【飢餓遊戲三部曲】作者蘇珊‧柯林斯訪談實錄Q&A
然而,如果是抱著想看「美版《大逃殺》」的心態而決定進電影院看《飢餓遊戲》電影版的人,其實你們可以省下這筆花費了。因為,《飢餓遊戲》不是《大逃殺》。
期待看到超刺激的血腥殺戮場面的話,直接奔去看2011年1月14日已經上映過的《大逃殺》電影3D版DVD會比較快唷~
雖然《飢餓遊戲》一書中的競技場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小說《大逃殺》,但《飢餓遊戲》不等於《大逃殺》,二書內容的重點亦大相逕庭。
也有人在揣測這兩部書是不是誰抄襲誰?
尤其日本的《大逃殺》小說於1999年出版,美國的《飢餓遊戲》則於2008年出版。
關於這點,以下是《飢餓遊戲》作者蘇珊‧柯林斯(Suzanne Collins)於去年4月接受紐約時報(The New York Times)訪問時的相關回覆。該篇報導的記者問作者:《飢餓遊戲》這本書是否是受到《大逃殺》的啟發?
而作者如是回答:
「在我的書被《大逃殺》放在一起討論之前,我從來都沒聽過《大逃殺》這本書或其作者。
那時,我知道了這本書,於是詢問我的編輯,我是否應該看這本書呢?
編輯回說:『不,我不要那樣的世界存在在妳腦袋裡面。繼續做妳正在做的事就好。』」
("I had never heard of that book or that author until my book was turned in. At that point, it was mentioned to me, and I asked my editor if I should read it. He said: 'No, I don’t want that world in your head. Just continue with what you’re doing.'" )
是故,作者至今仍未看過《大逃殺》的小說和電影。
另外,在美國出版第二集《星火燎原》不久之後,Scholastic出版社於官網貼了一個作者蘇珊‧柯林斯專訪的PDF檔,作者於專訪中亦有提到《飢餓遊戲》一書的構思起源:
Q1:整本《飢餓遊戲》由動作、冒險、神話、科幻、羅曼史與哲學交織而成,是什麼影響了《飢餓遊戲》的誕生呢?
A:最重要的影響應屬希臘神話故事的忒修斯(Theseus)與彌諾陶洛斯(Minotaur)了。這則神話講述著過去的行為會遭受到怎樣的懲罰,雅典必須定期送七對童男童女至克里特島,他們將被丟進島上一座迷宮內,被牛首人身的怪物彌諾陶洛斯所吞食。
就算當時只是個孩子,我仍意識到這是多麼殘忍的一件事。克里特島傳遞出一個非常清楚的訊息:「敢惹我們,我們就讓你們比死還慘,我們會殺死你們的孩子。」而重點是,這是被允許的,父母們只能袖手旁觀,無力阻止。國王的兒子忒修斯自告奮勇前往迷宮。我認為凱妮絲以她自己的方式,成為了未來的忒修斯。
與古典根源一樣,我將貢品們送進進化版的羅馬競技場,這意味著一個殘酷無情的政府強迫人民相殘致死,將之視為流行娛樂。施惠國的世界,特別是都城,參考自羅馬的資料。施惠國(Panem)本身即來自「Panem et Circenses」一詞,譯為「麵包與競技場」(Bread and Circuses)。
羅馬競技場以及電視實境秀的觀眾,他們自己幾乎就是裡頭的角色,他們可以報以極大的熱情或是扮演把你淘汰的角色。
當我在電視實境節目與真實戰爭的新聞報導兩台做轉換時,凱妮絲的故事就這樣浮現了。一晚,我坐著轉換電視頻道,有一台是一群年輕人在比賽,為了……我不確定,或許是為了獎金?然後另一台是一群年輕人在進行真正的戰爭。後來我累了,這些東西開始混在一起,然後我就想到了這個故事。
(※註:原文請見Scholastic出版社官網)
當然,我知道抄襲說這種事,相信與否都端視個人而定,還是有人會堅持抄襲說的。
然身為熱愛《飢餓遊戲》的書迷,我相信作者蘇珊‧柯林斯的回應!
畢竟,在亞洲廣為人知的暢銷書&熱賣電影,在美洲、歐洲等其他地方不一定能擁有同樣的高知名度,反之亦然。
以上,本篇文章的兩個重點即是:
一、《飢餓遊戲》不是《大逃殺》,抱著「《飢餓遊戲》是美國版《大逃殺》」心態而想看《飢餓遊戲》電影版的人,可以直接省下電影錢了。
二、對於《大逃殺》一書,《飢餓遊戲》作者蘇珊‧柯林斯的相關回應。
※附註:
電影「飢餓遊戲」與電影「大逃殺」皆分別由其同名小說改編。
※延伸閱讀:
1. 紐約時報:蘇珊‧柯林斯給孩子們的戰爭故事
2. 【飢餓遊戲三部曲】作者蘇珊‧柯林斯訪談實錄Q&A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